七夜盛君
一提青岛,大家第一印象都是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。但不知道的是,青岛是个典型的高消费低收入的城市。
说到底,这话不是为了劝退,是提醒。讲述者是个在青岛混了多年的记录者,习惯把花销拆成细项,看看钱都去了哪。身边人平均拿六七千的确不少,二十万年薪看着体面,落到每个月却就那点儿。海风好看,账本一点不含糊。别把“旅游城市”四个字当缓冲垫,过日子是另一套逻辑。
拿小梁来说吧,外地来青岛的产品经理,税前两万,在崂山租了个七十来平的次新房。房东开口就要三千八,物业每月三百,地下车位另加两百,这还没算水电燃气。冬天供暖靠燃气,动辄六七百,遇上寒潮更高;夏天避不开空调,电表嗖嗖转。海风一来潮气重,窗台发霉,换防霉漆两百多,既烦人又破费。
他不算爱攀比那种,车子是分期上的紧凑型,每月两千还贷,油费视通勤来回也得八九百。单位在高新区,公交倒来倒去太耽误事,开车省心但不省钱。午饭基本公司食堂,十几块顶多管饱,晚上偶尔和同事去麦岛那边吃个海鲜,人均一百来块,酒嘛,青啤总得来两瓶。你要说不社交吧,项目节点卡着,能不露面么。
日常零碎最能消磨神经。父母在老家,妈的降压药一个月两三百,他每月给家里打过去一千五,心里才踏实。女朋友在市北上班,地铁通勤,但两人周末见面逛商场,看场电影,加个甜点,一趟下来也快三百。外卖看着省事,真不省钱,一周下来得有两三百,赶上加班更猛。手机分期每月二百八,宽带加手机套餐一百多,谁不是这么一项项堆出来的。
更扎人的,是季节性开支。海边城市衣服真不耐潮,羽绒服晒不干,干洗店一次五六十,几件下来心疼。夏天朋友来玩,他当半个地陪,栈桥、八大关、上山看海,车停哪都要钱,景区附近停车一小时十来块,走走停停,天黑才回。你说不请客吧,外地朋友来都看着你,觉得本地人不该装穷,谁受得了这种面子账。
说实话,小梁的二万不是假数,但一到月底能剩的就那么点。紧要关头总有意外,牙疼看牙一次一千多,厨房下水道堵了找师傅又是一百五,连猫都得打疫苗。公司绩效像风向标,稳定的时候还能存个三五千,一不稳定就只剩两位数。他也明白理财该学,可手里没几块闲钱,怎么起步啊。
有人劝他别买房,租着住更灵活。道理不是没道理,可这城市的默认剧本写好了:结婚最好有房,丈母娘不明说但心里有数。他和女朋友聊这事,两人都不想把婚姻绑在房本上,可父母那一代很实在,觉得房是安全感。他们的折中方案是先攒首付,换个小户型,压力会更大,但也算不被观念推着走得太快。
他也试过往下调生活,周末去市北的早市买菜,比商场便宜不少;健身卡没办,环湾路跑两圈就当有氧;出门尽量坐公交,用青岛的海风当免费的情绪按摩。这套组合拳,能少花点是真的,但你要说彻底松绑,还是有点难。高消费的底色不在景点,在重复支付的琐碎里。
所以说,二万在青岛到底啥水平吧,不穷也不富,像踩在海滩湿沙里,脚不至于陷下去,但拔出来也不轻松。多一点规划能喘口气,少一点意外就能攒出一束安全感。可现实哪有那么听话,预算再写得漂亮,碰上风浪也会起皱。月薪两万,在这城里真能松口气吗?
